木灵鱼儿
阅读:595
结构型模式:享元模式
简介
享元模式是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它通过共享已经存在的对象来大幅度减少需要创建的对象数量、避免大量相似类的开销,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举个例子:
我们有一个服装工厂,它有男装和女装衣服各100套,为了销售,需要模特来帮忙拍照做成广告照片,正常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这么写。
class Model {
private gender: string; //性别
private clothes: number; //衣服
constructor(gender: string, clothes: number) {
this.gender = gender;
this.clothes = clothes;
}
//拍照
takingPictures(): void {
console.log(`${this.gender}模特,穿了第${this.clothes}件衣服,拍了一张照片`);
}
}
//男模特拍照100件衣服
for (let i = 0; i < 100; i++) {
const model = new Model("男", i + 1);
model.takingPictures();
}
//女模特拍照100件衣服
for (let i = 0; i < 100; i++) {
const model = new Model("女", i + 1);
model.takingPictures();
}
我们可以发现总共创建了200个Model的实例,如果衣服再多,随着数量级的上升,会带来极大的性能消耗。
这点在游戏制作方面尤为明显。
而享元模式就是用于优化性能的,它将公共的部分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共享对象,使用的时候都使用该共享对象,而不用重新创建新的对象,从而减少了性能的消耗。
作为一个共享的对象,如果内容是一成不变的那肯定不符合我们的业务需求,就拿上面的来说,我们的模特数据有两个:性别和衣服;而享元模式中,数据被分为: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
如果我们创建了一个男模特作为一个共享对象,它的性别是不是可以视为内部状态,因为性别不用每次都改变,这也符合了享元模式中对于内部状态的定义:内部状态指对象共享出来的信息,存储在享元信息内部,并且不回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而男模特的衣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所以它是一个外部状态,外部状态的定义:外部状态指对象得以依赖的一个标记,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可共享。
现在我们明确的知道,男模特和女模特是可以作为一个共享对象的,其中性别是内部状态,衣服是外部状态,那么如何正确的获取这个共享对象,这里就需要一个角色享元工厂;它其实就是一个单例工厂,每次都从享元工厂获取享元对象,然后将非享元的数据(衣服)与对象合并;然后使用。
代码实现
//享元对象的抽象,用于规范代码
abstract class ModelAbstract {
gender: string; //性别
clothes: number | undefined; //衣服
constructor(gender: string) {
this.gender = gender;
}
abstract wearClothes(clothes: number): void;
abstract takingPictures(): void;
}
//享元对象
class Model extends ModelAbstract {
constructor(gender: string) {
super(gender);
}
//穿衣服的接口
wearClothes(clothes: number): void {
this.clothes = clothes;
}
//拍照
takingPictures(): void {
if (typeof this.clothes !== "number") {
throw new Error(`衣服出现问题了:${this.clothes}`);
}
console.log(`${this.gender}模特,穿了第${this.clothes}件衣服,拍了一张照片`);
}
}
//享元工厂
class ModelFactory {
private static models: { [key: string]: ModelAbstract } = {};
private 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createModel(gender: string): ModelAbstract {
if (!ModelFactory.models[gender]) {
ModelFactory.models[gender] = new Model(gender);
}
return ModelFactory.models[gender];
}
}
//男模特拍照100件衣服
for (let i = 0; i < 100; i++) {
const model: ModelAbstract = ModelFactory.createModel("男");
model.wearClothes(i + 1); //穿衣服
model.takingPictures(); //拍照
}
//女模特拍照100件衣服
for (let i = 0; i < 100; i++) {
const model: ModelAbstract = ModelFactory.createModel("女");
model.wearClothes(i + 1); //穿衣服
model.takingPictures(); //拍照
}
此时你会发现,不管衣服有多少件,我们永远只有两个模特:男模特和女模特,避免的大量重复对象的创建,这极大的节省了性能开销。
其次为了更好的开闭,声明了享元对象的抽象,大家都依赖于抽象,从而具体的实现可以更加灵活的替换了,只要满足要求即可。
扩展
有的时候我们的操作可能不是同步的,我们将非享元的数据保存起来,通过一个外部状态管理器进行管理,比如将对象划分为:享元对象、非享元对象。使用的时候让他们进行组合使用。
比如,有的数据可能会有很多个,但是是由客户手动触发的,那么肯定是在触发时才进行组合,那么我们就可以先将非享元的数据存储起来,使用时再去获取。
应用场景
享元模式是通过减少内存中对象的数量来节省内存空间的,所以以下几种情形适合采用享元模式。
- 系统中存在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对象,这些对象耗费大量的内存资源。
- 大部分的对象可以按照内部状态进行分组,且可将不同部分外部化,这样每一个组只需保存一个内部状态。
- 由于享元模式需要额外维护一个保存享元的数据结构,所以应当在有足够多的享元实例时才值得使用享元模式。
版权申明
本文系作者 @木灵鱼儿 原创发布在木灵鱼儿 - 有梦就能远航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行为模式:职责链模式
简介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于是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举个例子,小明因为感冒需要请假,此时它的需要请3天,但是他的小组长只有1天的允许权限,小组长的领导项目经理有2天的权限,而能允许3天的只有老板,但是小明是新员工,所以它只能一步步的问,直到问到老板才成功请到了假期。但是如果小明的公司更大,那么它的审批流程就可能会更加复杂,如果人事流通了,说不定还得重新问一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方便一点呢?于是就有了职责链模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申请表单,只要有领导在职...

行为模式:策略模式
简介策略模式: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现在有10个算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算法,一般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这样的话就跟状态模式一样,后续新增的算法和状态判断又得套一层if判断,这样的话代码的可读性就下降,且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来看个代码例子:function calc(type: number, a: number, b: ...
行为模式:状态模式
简介状态模式: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平时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对象中会判断一个“状态”的不同,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函数之类的调用),常见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一个状态有多种形式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if else语句,这就不好维护了,如果每次新增一种状态,就得改动一次该对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开闭原则。而状态模式是将每种状态的处理都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源对象进行组合使用,状态对象会持有源对象,当状态A发生改变时,会调用持有的源对象的设置状态方法,将...

行为模式:解释器模式(太难了,不一定正确)
简介解释器模式: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因为是自定义的语言,所以它的语法表示肯定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必须使用空格分割这种要求,或者使用其他特殊的字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不是说随便写个句子就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博客编辑文章语言是markdown,而文法就是md中的各种语法,比如## 我是2级标题;这个就表示h2标签,这个规则就是文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语法,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将各种文法组成的句子转换成html标签。文法:用于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解释器会将解释的语言生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

行为模式:备忘录模式
简介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历史记录的方式,在ps中,每次操作的记录都会进行一次记录,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回退到哪条记录,而备忘录模式,是一种能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可以通过方法获取到之前保存的内部状态数据,从而进行恢复。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需要设计好需要记录的状态数据,然后通过谁去保存,谁去控制保存的数据,谁去主动进行创建备忘录数据和读取备忘录数据。所以他会有三个角色:备忘录角色:专门存储内部状态数据的类,这个类的实例被管理者管理,被发起者...

行为模式:中介者模式
简介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机场的飞机降落起飞,都是需要通过塔台进行调度的,如果没有塔台的调度,5架飞机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确认,以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他们此时的关系网络。每一架飞机都要和其他4架飞机进行沟通通讯,如果这个关系网放在代码上去实现,这是非常难看的,这代码神仙看了都得摇头。而中介者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网状的关系,通过增加一个中介对象,大家都通过中介对象进行通信,从而将飞机1对4的情况转为1对1的...

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
简介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而我们前端vue的响应式原理其实就是观察者模式的实现,只不过他是完全解耦的发布订阅者模式;和基础的观察者模式实现上会有不同,原理都是一样的。观察者模式是为了将重要的部分与辅助部分进行解耦,我们举个例子:在前端中,我们的滚动条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监听了scroll事件,并在回调函数中处理了一条特殊操作,比如根据滚动的距离操作header元素显隐。此时这个代码量很少,我们知道scroll事件是不建议监听太多的,...
行为模式:迭代器模式
简介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再程序设计中,对于一些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对象,比如链表啊,或者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对象,他们的遍历方法通常会写在数据结构的类中,也就是说数据和遍历的方法是写在同一个类里面。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因为如果要改动遍历的方法,就必须改动源数据,这违背了开闭原则。既然遍历的方法不能写在数据类中,那么将遍历的方法让客户实现不就好了,但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交由客户去写,第一是会暴露很多不必要的属性给客户,第二是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负担。而迭代器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迭代器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角色...
行为模式:访问者模式
简介访问者模式: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有一点点抽象,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写好一个类之后,这个类就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了(只要需求不改),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类结构不变但操作处理逻辑易变的问题,把对数据的操作都封装到访问者类中,我们只需要调用不同的访问者,而无需改变改变结构类,实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操作作为扩展分离出去, 这些扩展的功能可能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情况,于是...
行为模式:命令模式
简介命令模式是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饭店,共有五个厨师:A,B,C,D,E;每个厨师都会做不同的菜,但是我没有菜单,于是客人就必须知道我有几个厨师,他们分别会做什么菜,于是就会产生下面这些情况:客人1想吃青椒炒蛋,于是问了好几个厨师才知道C厨师会做,于是它通知C厨师做青椒炒蛋客人2想吃冒菜,于是他也问了好几个厨师,找到E厨师制作...更多你会发现客人与厨师耦合度非常之高,这显然不利于饭店的发展,然后我们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每个饭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