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灵鱼儿
阅读:687
行为模式:解释器模式(太难了,不一定正确)
简介
解释器模式: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因为是自定义的语言,所以它的语法表示肯定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必须使用空格分割这种要求,或者使用其他特殊的字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不是说随便写个句子就可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博客编辑文章语言是markdown,而文法就是md中的各种语法,比如## 我是2级标题
;这个就表示h2标签,这个规则就是文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语法,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将各种文法组成的句子转换成html标签。
文法:用于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
解释器会将解释的语言生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也称为AST;简称语法树,这个功能再很多地方都有使用,比如webpack,vue的template模板,但是也是最复杂的部分。
语言:
1 + 2 + 3 + 4 - 5
这段计算文本如果被设计为一个语言的话,那么它可以生成如下的语法树:
这个图需要从下往上看,1+2的结果会被+3,依次类推,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一个递归调用,而我们的解释器的计算过程也是递归调用。
语法树不是固定格式的,他是根据你设计的语言去生成的,是相互对应的。
如何去创建一个解释器模式?它有几个角色:
- 抽象表达式角色:定义解释器的接口,约定解释器的解释操作,主要包含解释方法 interpret()。
- 终结符表达式角色:是抽象表达式的子类,用来实现文法中与终结符相关的操作,比如上述计算表达式中,每个数值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终结表达式,因为它不可以再拆分了,是最小的单位。
- 非终结符表达式角色:也是抽象表达式的子类,用来实现文法中与非终结符相关的操作,文法中的每条规则都对应于一个非终结符表达式。它表示的是计算,比如上述计算表达式中的加法、减法,这个处理则是有非终结表达式角色来,所以它是需要接受两个参数的,这个参数可以是终结符表达式角色,也可以是非终结符表达式角色,递归操作就在这里发生。
- 环境角色:通常包含各个解释器需要的数据或是公共的功能,一般用来传递被所有解释器共享的数据,后面的解释器可以从这里获取这些值。
- 客户端:主要任务是将需要分析的句子或表达式转换成使用解释器对象描述的抽象语法树,然后调用解释器的解释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环境角色间接访问解释器的解释方法。
代码实现
//计算用的抽象表达式
abstract class Expression {
abstract interpret(): number;
}
//终结符表达式,最小单位
class NumberExpression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value: number;
constructor(value: number) {
super();
this.value = value;
}
interpret() {
return this.value;
}
}
//非终结表达式:加法
class AdditionExpression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left: Expression;
private right: Expression;
constructor(left: Expression, right: Expression) {
super();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interpret() {
return this.left.interpret() + this.right.interpret();
}
}
//非终结表达式:减法
class SubtractionExpression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left: Expression;
private right: Expression;
constructor(left: Expression, right: Expression) {
super();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interpret() {
return this.left.interpret() - this.right.interpret();
}
}
//环境类,也称为上下文,但实际上时用不着的,因为算法比较简单,就直接在客户端集成了
// class Context {
// private map: Map<Expression, number> = new Map();
// public setValue(expression: Expression, value: number) {
// this.map.set(expression, value);
// }
// public getValue(expression: Expression) {
// return this.map.get(expression);
// }
// }
//客户端,整合上面所有的东西,解释器的入口
// 不会了
class Client {
private list: Array<Expression> = [];
private expression: Expression;
constructor(value: string) {
//根据空格分割成数组
const strArr = value.split(" ");
let left: Expression;
let right: Expression;
for (let i = 0, len = strArr.length; i < len; i++) {
switch (strArr[i]) {
case "+":
left = this.list.pop()!;
right = new NumberExpression(Number(strArr[++i]));
this.list.push(new AdditionExpression(left, right));
break;
case "-":
left = this.list.pop()!;
right = new NumberExpression(Number(strArr[++i]));
this.list.push(new SubtractionExpression(left, right));
break;
default:
this.list.push(new NumberExpression(Number(strArr[i])));
break;
}
}
//根据算式,list中最后一个元素是结果
this.expression = this.list.pop()!;
}
//得到结果
public getResult(): number {
return this.expression.interpret();
}
}
//测试使用
class Test {
constructor() {
const client = new Client("1 + 2 + 3 + 4 - 5");
console.log(client.getResult());
}
}
new Test();
由于计算比较简单,所以不需要单独声明一个环境类,直接在客户端创建一个数组来存取数据就行了。
应用场景
由于使用了递归的方式,所以性能并不是很好。
- 当语言的文法较为简单,且执行效率不是关键问题时。
- 当问题重复出现,且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时。
- 当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且语言中的句子可以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的时候,如 XML 文档解释。
版权申明
本文系作者 @木灵鱼儿 原创发布在木灵鱼儿 - 有梦就能远航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行为模式:职责链模式
简介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于是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举个例子,小明因为感冒需要请假,此时它的需要请3天,但是他的小组长只有1天的允许权限,小组长的领导项目经理有2天的权限,而能允许3天的只有老板,但是小明是新员工,所以它只能一步步的问,直到问到老板才成功请到了假期。但是如果小明的公司更大,那么它的审批流程就可能会更加复杂,如果人事流通了,说不定还得重新问一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方便一点呢?于是就有了职责链模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申请表单,只要有领导在职...

行为模式:策略模式
简介策略模式: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现在有10个算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算法,一般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这样的话就跟状态模式一样,后续新增的算法和状态判断又得套一层if判断,这样的话代码的可读性就下降,且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来看个代码例子:function calc(type: number, a: number, b: ...
行为模式:状态模式
简介状态模式: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平时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对象中会判断一个“状态”的不同,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函数之类的调用),常见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一个状态有多种形式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if else语句,这就不好维护了,如果每次新增一种状态,就得改动一次该对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开闭原则。而状态模式是将每种状态的处理都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源对象进行组合使用,状态对象会持有源对象,当状态A发生改变时,会调用持有的源对象的设置状态方法,将...

行为模式:备忘录模式
简介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历史记录的方式,在ps中,每次操作的记录都会进行一次记录,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回退到哪条记录,而备忘录模式,是一种能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可以通过方法获取到之前保存的内部状态数据,从而进行恢复。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需要设计好需要记录的状态数据,然后通过谁去保存,谁去控制保存的数据,谁去主动进行创建备忘录数据和读取备忘录数据。所以他会有三个角色:备忘录角色:专门存储内部状态数据的类,这个类的实例被管理者管理,被发起者...

行为模式:中介者模式
简介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机场的飞机降落起飞,都是需要通过塔台进行调度的,如果没有塔台的调度,5架飞机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确认,以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他们此时的关系网络。每一架飞机都要和其他4架飞机进行沟通通讯,如果这个关系网放在代码上去实现,这是非常难看的,这代码神仙看了都得摇头。而中介者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网状的关系,通过增加一个中介对象,大家都通过中介对象进行通信,从而将飞机1对4的情况转为1对1的...

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
简介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而我们前端vue的响应式原理其实就是观察者模式的实现,只不过他是完全解耦的发布订阅者模式;和基础的观察者模式实现上会有不同,原理都是一样的。观察者模式是为了将重要的部分与辅助部分进行解耦,我们举个例子:在前端中,我们的滚动条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监听了scroll事件,并在回调函数中处理了一条特殊操作,比如根据滚动的距离操作header元素显隐。此时这个代码量很少,我们知道scroll事件是不建议监听太多的,...
行为模式:迭代器模式
简介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再程序设计中,对于一些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对象,比如链表啊,或者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对象,他们的遍历方法通常会写在数据结构的类中,也就是说数据和遍历的方法是写在同一个类里面。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因为如果要改动遍历的方法,就必须改动源数据,这违背了开闭原则。既然遍历的方法不能写在数据类中,那么将遍历的方法让客户实现不就好了,但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交由客户去写,第一是会暴露很多不必要的属性给客户,第二是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负担。而迭代器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迭代器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角色...
行为模式:访问者模式
简介访问者模式: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有一点点抽象,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写好一个类之后,这个类就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了(只要需求不改),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类结构不变但操作处理逻辑易变的问题,把对数据的操作都封装到访问者类中,我们只需要调用不同的访问者,而无需改变改变结构类,实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操作作为扩展分离出去, 这些扩展的功能可能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情况,于是...
行为模式:命令模式
简介命令模式是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饭店,共有五个厨师:A,B,C,D,E;每个厨师都会做不同的菜,但是我没有菜单,于是客人就必须知道我有几个厨师,他们分别会做什么菜,于是就会产生下面这些情况:客人1想吃青椒炒蛋,于是问了好几个厨师才知道C厨师会做,于是它通知C厨师做青椒炒蛋客人2想吃冒菜,于是他也问了好几个厨师,找到E厨师制作...更多你会发现客人与厨师耦合度非常之高,这显然不利于饭店的发展,然后我们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每个饭店都...
行为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简介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骼,而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去,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整体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简单点来说就是将重要的步骤顺序的处理交由父类来做,然后父类是一个抽象的类,它申明了每个步骤的抽象,由子类去进行每个步骤的具体实现。这样父类定好了一个整体的骨骼,具体步骤实现交给子类,每当需要改动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子类就可以了,符合开闭原则。代码实现//抽象父类 abstract class A { //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step1(): void; //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step...
杰哥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