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灵鱼儿
阅读:856
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
简介
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
而我们前端vue的响应式原理其实就是观察者模式的实现,只不过他是完全解耦的发布订阅者模式;和基础的观察者模式实现上会有不同,原理都是一样的。
观察者模式是为了将重要的部分与辅助部分进行解耦,我们举个例子:
在前端中,我们的滚动条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监听了scroll
事件,并在回调函数中处理了一条特殊操作,比如根据滚动的距离操作header元素显隐。
此时这个代码量很少,我们知道scroll事件是不建议监听太多的,这会影响到页面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但是,有一天我们需要增加一个回到顶部的悬浮按钮,他也得根据滚动的距离来控制显隐,于是我们也将它写在上次的事件回调函数里。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在回调函数里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成了一个巨型函数,然后你就会发现,这玩意不好维护了,每次的改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的代码运行,而且还会导致QA测试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量的测试,以避免新的代码导致旧功能失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其进行拆分,将滚动的距离作为一个被观察的对象,所有需要根据滚动距离的判断逻辑都是一个个辅助部分。
辅助部分通过观察的对象提供的接口进行订阅,比如传入一个回调函数。
当被观察的对象发生变化时,会遍历都有的订阅函数,依次运行,并传入变化后的值。
角色:
- 抽象的目标类:用于规定用于保存观察者对象的聚集类和增加、删除观察者对象的方法,以及通知所有观察者的抽象方法
- 具体的目标类:实现抽象的目标类规定的方法,是具体的订阅发布实现。
- 抽象观察者:它是一个抽象类或接口,它包含了一个更新自己的抽象方法,当接到具体的目标类的更改通知时被调用。
- 具体的观察者:实现抽象观察者中定义的抽象方法,以便在得到目标的更改通知时更新自身的状态
注意:
观察者模式是一个一对多的模式,具体我们往下看代码。
代码
//抽象的目标类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protected list: Array<Observer> = [];
//订阅的接口
public subscription(observer: Observer) {
this.list.push(observer);
}
//取消订阅的接口
public unsubscription(observer: Observer) {
this.list = this.list.filter((item) => item !== observer);
}
//抽象的通知方法
public abstract notify(): void;
}
//具体的目标类
class My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private scrollTop: number = 0;
constructor() {
super();
//监听滚动事件
window.addEventListener("scroll", () => {
this.scrollTop = window.scrollY;
this.notify();
});
}
notify() {
this.list.forEach((observer) => {
observer.update(this.scrollTop);
});
}
}
//抽象的观察者
abstract class Observer {
//接受通知的接口
public abstract update(scrollTop: number): void;
}
//具体的观察者
class MyObserver extends Observer {
public update(scrollTop: number) {
console.log(scrollTop);
}
}
//使用
class Client {
constructor() {
const mySubject = new MySubject();
const myObserver = new MyObserver();
mySubject.subscription(myObserver);
// window.scrollTo(0, 100);
}
}
new Client();
你会发现观察者模式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式,一个数据源对应多个观察者,这是一个松耦合的代码,但是观察者是知道Subject
对象存在的,而且必须通过该对象进行订阅。
而vue的发布订阅者模式是完全解耦的,我们不需要通过Subject
对象提供的接口进行订阅,而是通过使用中间函数,比如watch
、computed
这些来实现的。
而且发布订阅者模式实现了多对多的关系,相对于单一的观察者模式,更适合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使用。
观察者与发布订阅者模式的区别
- 以结构来分辨模式,发布订阅模式相比观察者模式多了一个调度中心;
- 以意图来分辨模式,都是实现了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那么他们就是同一种模式;
- 发布订阅模式是在观察者模式的基础上做的优化升级。观察者模式是发布订阅模式的一种特殊实现;
vue的发布订阅者的具体代码就不写了,因为比较复杂,有兴趣去看个vue源码视频就行了,虽然vue的那种模式很难,但是观察者模式实现多对多还是可以的,无非就是在subscription
订阅的时候和触发notify
这些地方多加一些判断而已。
有兴趣可以百度,都有代码例子。
应用场景
观察者模式适合以下几种情形。
- 对象间存在一对多关系,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会影响其他对象。
- 当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方面时,可将这二者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以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 实现类似广播机制的功能,不需要知道具体收听者,只需分发广播,系统中感兴趣的对象会自动接收该广播。
- 多层级嵌套使用,形成一种链式触发机制,使得事件具备跨域(跨越两种观察者类型)通知。
版权申明
本文系作者 @木灵鱼儿 原创发布在木灵鱼儿 - 有梦就能远航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行为模式:职责链模式
简介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于是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举个例子,小明因为感冒需要请假,此时它的需要请3天,但是他的小组长只有1天的允许权限,小组长的领导项目经理有2天的权限,而能允许3天的只有老板,但是小明是新员工,所以它只能一步步的问,直到问到老板才成功请到了假期。但是如果小明的公司更大,那么它的审批流程就可能会更加复杂,如果人事流通了,说不定还得重新问一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方便一点呢?于是就有了职责链模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申请表单,只要有领导在职...

行为模式:策略模式
简介策略模式: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现在有10个算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算法,一般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这样的话就跟状态模式一样,后续新增的算法和状态判断又得套一层if判断,这样的话代码的可读性就下降,且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来看个代码例子:function calc(type: number, a: number, b: ...
行为模式:状态模式
简介状态模式: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平时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对象中会判断一个“状态”的不同,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函数之类的调用),常见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一个状态有多种形式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if else语句,这就不好维护了,如果每次新增一种状态,就得改动一次该对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开闭原则。而状态模式是将每种状态的处理都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源对象进行组合使用,状态对象会持有源对象,当状态A发生改变时,会调用持有的源对象的设置状态方法,将...

行为模式:解释器模式(太难了,不一定正确)
简介解释器模式: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因为是自定义的语言,所以它的语法表示肯定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必须使用空格分割这种要求,或者使用其他特殊的字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不是说随便写个句子就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博客编辑文章语言是markdown,而文法就是md中的各种语法,比如## 我是2级标题;这个就表示h2标签,这个规则就是文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语法,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将各种文法组成的句子转换成html标签。文法:用于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解释器会将解释的语言生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

行为模式:备忘录模式
简介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历史记录的方式,在ps中,每次操作的记录都会进行一次记录,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回退到哪条记录,而备忘录模式,是一种能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可以通过方法获取到之前保存的内部状态数据,从而进行恢复。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需要设计好需要记录的状态数据,然后通过谁去保存,谁去控制保存的数据,谁去主动进行创建备忘录数据和读取备忘录数据。所以他会有三个角色:备忘录角色:专门存储内部状态数据的类,这个类的实例被管理者管理,被发起者...

行为模式:中介者模式
简介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机场的飞机降落起飞,都是需要通过塔台进行调度的,如果没有塔台的调度,5架飞机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确认,以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他们此时的关系网络。每一架飞机都要和其他4架飞机进行沟通通讯,如果这个关系网放在代码上去实现,这是非常难看的,这代码神仙看了都得摇头。而中介者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网状的关系,通过增加一个中介对象,大家都通过中介对象进行通信,从而将飞机1对4的情况转为1对1的...

行为模式:迭代器模式
简介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再程序设计中,对于一些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对象,比如链表啊,或者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对象,他们的遍历方法通常会写在数据结构的类中,也就是说数据和遍历的方法是写在同一个类里面。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因为如果要改动遍历的方法,就必须改动源数据,这违背了开闭原则。既然遍历的方法不能写在数据类中,那么将遍历的方法让客户实现不就好了,但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交由客户去写,第一是会暴露很多不必要的属性给客户,第二是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负担。而迭代器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迭代器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角色...
行为模式:访问者模式
简介访问者模式: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有一点点抽象,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写好一个类之后,这个类就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了(只要需求不改),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类结构不变但操作处理逻辑易变的问题,把对数据的操作都封装到访问者类中,我们只需要调用不同的访问者,而无需改变改变结构类,实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操作作为扩展分离出去, 这些扩展的功能可能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情况,于是...
行为模式:命令模式
简介命令模式是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饭店,共有五个厨师:A,B,C,D,E;每个厨师都会做不同的菜,但是我没有菜单,于是客人就必须知道我有几个厨师,他们分别会做什么菜,于是就会产生下面这些情况:客人1想吃青椒炒蛋,于是问了好几个厨师才知道C厨师会做,于是它通知C厨师做青椒炒蛋客人2想吃冒菜,于是他也问了好几个厨师,找到E厨师制作...更多你会发现客人与厨师耦合度非常之高,这显然不利于饭店的发展,然后我们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每个饭店都...
行为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简介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骼,而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去,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整体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简单点来说就是将重要的步骤顺序的处理交由父类来做,然后父类是一个抽象的类,它申明了每个步骤的抽象,由子类去进行每个步骤的具体实现。这样父类定好了一个整体的骨骼,具体步骤实现交给子类,每当需要改动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子类就可以了,符合开闭原则。代码实现//抽象父类 abstract class A { //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step1(): void; //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