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灵鱼儿
阅读:711
创建型模式:建造者模式
简介
建造者模式指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造过程与表示分离,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它将变与不变相分离,即产品的整体组成不变,但是每一个部分是可以灵活变动的。
“表示”指的就是实际生成的实例对象,相同的构造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构造者模式中的3个角色。
角色:
- 指挥者:调用具体建造者来创建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它只处理创建的过程
- 建造者:提供各个部件的具体创建方法,在完成后提供产品的实例。
- 产品:要创建的复杂对象
指挥者指挥建造者去建造产品,同一个指挥者指挥不同的建造者,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品,而指挥者也是可以替换的,不同的指挥者指挥同一个建造者,也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品。
但是最终这个产品从大类的角度去看,都是属于同一种。
举个实物例子:
C组装电脑,A客户要求用三星的内存条,B客户要求镁光内存条,最终组装出来的都是电脑,但是却又有不同。
客户的要求可以抽象成建造者的具体实现,C则是指挥者同时兼建造者。
而且建造者模式它可以不存在单独的指挥者(A它自己组装,它自己不就是指挥者和建造者了),具体在后面有一个例子。
面向接口思维
为了能让指挥者与建造者之间能够灵活替换而不会产生使用上的问题,那必然会需要面向接口编程,两方都依赖于抽象接口,不依赖具体实现。
代码实现
我们搞一个通过建造者模式生成dom元素的例子!
我们的产品:自定义的dom元素,它只是自定class,tag,id,text文本内容,通过调用show方法,他将会插入到body元素中。
产品的这些set方法都是提供的接口,用于给建造者建造不同的东西,这个就好比电脑的插槽,有内存插槽,有cpu插槽,建造者通过插槽传入不同的东西进来。
class MyDom {
class: Array<string> = []; //class类名
id: string = ""; //id
tag: string = ""; //标签名
text: string = ""; //文本
constructor() {}
setClass(classArr: string[]): void {
this.class = classArr;
}
setId(id: string): void {
this.id = id;
}
setTag(tag: string) {
this.tag = tag;
}
setText(text: string) {
this.text = text;
}
show() {
//创建标签
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this.tag);
//传入id
dom.setAttribute("id", this.id);
//设置class
dom.classList.add(...this.class);
//传入文本
dom.innerText = this.text;
//传入body
document.body.appendChild(dom);
}
}
产品有了,我们开始准备建造者:
先声明一个接口,接口有设置产品的方法,因为最终要提供一个获取产品的方法,这个方法没必要让子类去实现,所以直接写在父类了。
为了构建的时候省事,所以我要求每个方法最终返回this,已达到链式调用的效果。
abstract class Builders {
protected dom: MyDom = new MyDom();
public abstract setTag(): this;
public abstract setText(): this;
public abstract setClass(): this;
public abstract setId(): this;
public getDom(): MyDom {
return this.dom;
}
}
具体实现:
//创建一个div,并且设置id和class,已经内容
class CreateDiv extends Builders {
setTag() {
this.dom.setTag("div");
return this;
}
setText() {
this.dom.setText("我是一个通过建造者模式生成的div");
return this;
}
setId() {
this.dom.setId("box");
return this;
}
setClass() {
this.dom.setClass(["container", "font-weight-bold"]);
return this;
}
}
建造者有了,我们现在搞定指挥者:
先声明一个指挥者的抽象,用于给客户端去依赖。
abstract class Commander {
abstract builder: Builders;
public setBuilder(builder: Builders) {
this.builder = builder;
}
public abstract create(): MyDom;
}
指挥者抽象存在一个builder
的依赖,用于存放建造者对象,通过setBuilder
方法。
create
交给具体子类去实现。
class MyDivCommander extends Commander {
builder!: Builders;
create() {
//构建过程
const builder = this.builder.setTag().setId().setClass().setText();
return builder.getDom();
}
}
客户端去实际使用:
function create() {
const createDiv = new CreateDiv();
const myDivCommander:Commander = new MyDivCommander();
//传入建造者
myDivCommander.setBuilder(createDiv);
//调用指挥者获取dom
const dom = myDivCommander.create();
//使用dom
dom.show();
}
在java中可能会用一个类去实现,而不是函数,那么它对于抽象Commander
的要求可能会更明确一些。
运行create
我们可以创建出一个自定义的div元素。
不需要单独的指挥者
上述代码中,其实指挥者的存在仿佛有点多余,有时候我们没必要一定要去实现一个指挥者,根据业务需求可能直接通过客户去调用建造者,客户自己去控制构建流程并使用。
function create() {
const createDiv = new CreateDiv();
let dom: MyDom;
//自己构建
dom = createDiv.setTag().setId().setClass().setText().getDom();
//使用dom
dom.show();
}
create();
建造者(Builder)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如果创建的产品种类只有一种,只需要一个具体建造者,这时可以省略掉抽象建造者,甚至可以省略掉指挥者角色。
建造者模式的应用场景
当需要创建的产品具备复杂创建过程时,可以抽取出共性创建过程,然后交由具体实现类自定义创建流程,使得同样的创建行为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分离了创建与表示,使创建产品的灵活性大大增加。
建造者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场景:
- 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执行顺序,产生不同的结果。
- 多个部件或零件,都可以装配到一个对象中,但是产生的结果又不同。
- 产品类非常复杂,或者产品类中不同的调用顺序产生不同的作用。
- 初始化一个对象比较复杂,参数多,而且很多参数都具有默认值。
总结
我们可以灵活的切换指挥者和建造者,他们都是基于抽象,而具体的实现会由子类去完成,能保证调用上的一致性。
以上述代码来说,如果我想要创建一个不同的元素,我只需要生成不同的建造者子类就可以了,使用同一个指挥者生成不同的dom元素,使用不同的指挥者,也能生成不同的dom元素。
建造者模式用来创建复杂对象,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定制化”地创建不同的对象。
优点
- 产品的建造与表示分离,实现了解耦。使用建造者不需要知道具体产品实现细节。
- 将复杂的产品创建步骤分解在不同的方法中,使得创建过程更加清晰。
- 具体的建造者之间是独立的,这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增加新的具体建造者无需修改原有的类库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 建造者模式所创建的产品-般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其组成部分相似;如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则不适合使用建造者模式,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 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可能会导致需要定义很多具体建造者类来实现这种变化,导致系统变得很庞大。
版权申明
本文系作者 @木灵鱼儿 原创发布在木灵鱼儿 - 有梦就能远航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行为模式:职责链模式
简介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于是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举个例子,小明因为感冒需要请假,此时它的需要请3天,但是他的小组长只有1天的允许权限,小组长的领导项目经理有2天的权限,而能允许3天的只有老板,但是小明是新员工,所以它只能一步步的问,直到问到老板才成功请到了假期。但是如果小明的公司更大,那么它的审批流程就可能会更加复杂,如果人事流通了,说不定还得重新问一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方便一点呢?于是就有了职责链模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申请表单,只要有领导在职...

行为模式:策略模式
简介策略模式: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现在有10个算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算法,一般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这样的话就跟状态模式一样,后续新增的算法和状态判断又得套一层if判断,这样的话代码的可读性就下降,且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来看个代码例子:function calc(type: number, a: number, b: ...
行为模式:状态模式
简介状态模式: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平时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对象中会判断一个“状态”的不同,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函数之类的调用),常见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一个状态有多种形式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if else语句,这就不好维护了,如果每次新增一种状态,就得改动一次该对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开闭原则。而状态模式是将每种状态的处理都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源对象进行组合使用,状态对象会持有源对象,当状态A发生改变时,会调用持有的源对象的设置状态方法,将...

行为模式:解释器模式(太难了,不一定正确)
简介解释器模式: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因为是自定义的语言,所以它的语法表示肯定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必须使用空格分割这种要求,或者使用其他特殊的字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不是说随便写个句子就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博客编辑文章语言是markdown,而文法就是md中的各种语法,比如## 我是2级标题;这个就表示h2标签,这个规则就是文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语法,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将各种文法组成的句子转换成html标签。文法:用于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解释器会将解释的语言生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

行为模式:备忘录模式
简介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历史记录的方式,在ps中,每次操作的记录都会进行一次记录,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回退到哪条记录,而备忘录模式,是一种能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可以通过方法获取到之前保存的内部状态数据,从而进行恢复。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需要设计好需要记录的状态数据,然后通过谁去保存,谁去控制保存的数据,谁去主动进行创建备忘录数据和读取备忘录数据。所以他会有三个角色:备忘录角色:专门存储内部状态数据的类,这个类的实例被管理者管理,被发起者...

行为模式:中介者模式
简介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机场的飞机降落起飞,都是需要通过塔台进行调度的,如果没有塔台的调度,5架飞机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确认,以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他们此时的关系网络。每一架飞机都要和其他4架飞机进行沟通通讯,如果这个关系网放在代码上去实现,这是非常难看的,这代码神仙看了都得摇头。而中介者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网状的关系,通过增加一个中介对象,大家都通过中介对象进行通信,从而将飞机1对4的情况转为1对1的...

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
简介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而我们前端vue的响应式原理其实就是观察者模式的实现,只不过他是完全解耦的发布订阅者模式;和基础的观察者模式实现上会有不同,原理都是一样的。观察者模式是为了将重要的部分与辅助部分进行解耦,我们举个例子:在前端中,我们的滚动条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监听了scroll事件,并在回调函数中处理了一条特殊操作,比如根据滚动的距离操作header元素显隐。此时这个代码量很少,我们知道scroll事件是不建议监听太多的,...
行为模式:迭代器模式
简介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再程序设计中,对于一些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对象,比如链表啊,或者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对象,他们的遍历方法通常会写在数据结构的类中,也就是说数据和遍历的方法是写在同一个类里面。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因为如果要改动遍历的方法,就必须改动源数据,这违背了开闭原则。既然遍历的方法不能写在数据类中,那么将遍历的方法让客户实现不就好了,但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交由客户去写,第一是会暴露很多不必要的属性给客户,第二是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负担。而迭代器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迭代器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角色...
行为模式:访问者模式
简介访问者模式: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有一点点抽象,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写好一个类之后,这个类就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了(只要需求不改),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类结构不变但操作处理逻辑易变的问题,把对数据的操作都封装到访问者类中,我们只需要调用不同的访问者,而无需改变改变结构类,实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操作作为扩展分离出去, 这些扩展的功能可能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情况,于是...
行为模式:命令模式
简介命令模式是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饭店,共有五个厨师:A,B,C,D,E;每个厨师都会做不同的菜,但是我没有菜单,于是客人就必须知道我有几个厨师,他们分别会做什么菜,于是就会产生下面这些情况:客人1想吃青椒炒蛋,于是问了好几个厨师才知道C厨师会做,于是它通知C厨师做青椒炒蛋客人2想吃冒菜,于是他也问了好几个厨师,找到E厨师制作...更多你会发现客人与厨师耦合度非常之高,这显然不利于饭店的发展,然后我们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每个饭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