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灵鱼儿
阅读:944
什么是面向对象与设计模式
面向对象
对于面向对象的理解,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就以我个人所了解的知识给大家解释一下面向对象。
历史角度
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去看!
计算器在发明之初,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所有的代码编辑都需要根据“机器语言(二进制)”来进行编写。这显然非常痛苦。
那么如果我们把二进制换成一个个单词(助记符单词),是不是又更好一点了呢,于是“汇编语言”诞生了,但是使用上也就被机器语言强那么一点点。
那么有没有比汇编语言更好用的呢?
于是面向过程的C语言出现了,c的位置处于机器与人的中间点,既没有偏向人的思维模式,也没有偏向机器语言思维。
可以说c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机器语言,但是它将机器语言封装成自己的语法,通过自己的语法去调用机器语言。它只需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一步一步实现,使用的时候一个个依次调用。
由于面向过程本身不需要去实例化对象,因此它的开销很小,相对于的性能也更好。
但当我们的项目越来越庞大的时候,面向过程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复用性、可维护性、扩展性;这些都成为现在选择语言的标准。
那么,有没有符合上述三个要求的编程语言呢?
当然是有的,这个就是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模式,只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仔细去品味的话很容易忽视。
就以这张汽车的图为例:
我们观察到这个汽车,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下汽车的组成。
在机器的眼中,图片可能就是一个个二进制数据,但是在人的眼中,他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
- 四个车轮
- 一个车体
就可以组成一辆车,也可以是:
- 车轮
- 发动机
- 车体
- 变速箱
- 方向盘
- ...等等
当他们组装到一起,相互关联后,组成了汽车,汽车这个整体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对象,当我们将这种思维模式放在代码上时,它就是面向对象的编程逻辑。
比如我有一个需求,我需要在网页上利用canvas画布绘制一个汽车,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模式,将需要的功能抽象出来,拆分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逻辑隔离,通过某些方法连接,最后组装到一起,最后调用这个一个对象就可以实现了。
一个封装的集合总是会比一堆零散的方法调用会好的多。
代码角度
在讲之前先抛出一个疑问:js是基于对象还是面向对象?
基于对象: 事先创建好一个对象,然后根据这个对象进行扩展
面向对象: 现有一个抽象的类,通过类实例化一个对象
如何判定一个编程语言是否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
严格角度来看需要支持四大特性:封装、继承、多态和抽象,如果放宽要求的话,只要某种编程语言支持类、对象语法类,那基本就可以说这种编程语言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了。
目前js支持:封装、继承、多态,抽象则只有使用ts来实现。
面向对象编程和面对象语言之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编程一般使用面向对象语言开发,但是,不用面向对象语言也能面向对象编程,反过来讲,你使用面向对象语言,写出的代码也可以是面向过程风格。
类
面向对象自然是离不开类的支持,在js早期是没有类的概念的,我们如果需要创建一个对象,就需要使用构造函数去生成,es6之后提供了class
语法,但这个class和java这种语言的class是不一样的,咱们的只是语法糖而已,让你更好的去理解语法。
为什么咱们的class不一样?
这个就需要了解目前面向对象语言设计的两大流派:
- java是主流的用类的方式来描述对象
- js使用的是原型方式
不同的设计导致实现的方式不同。
1.封装特性:
解释:将代码及其处理的数据绑定在一起的一种编程机制,该机制保证了程序和数据都不受外部干扰且不被误用。
有一个需求,实现一个雨刮器的功能:
class Wiper {
//启动雨刮器
start() {}
//关闭雨刮器
stop() {}
}
封装了两个方法到Wiper
类中
2. 继承特性:
解释:是一个对象获得另一个对象的属性的过程
我开发了一种新的雨刮器,他有一个快速档位
class Wiper {
//启动雨刮器
start() {}
//关闭雨刮器
stop() {}
}
class SuperWiper extends Wiper {
//快速档位
fast() {}
}
3. 多态特性
解释:是允许一个接口被多个同类动作使用的特性。
这里我举个例子:
雨刮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启动,关闭,快速。如果我是一家新的厂商,我虽然做的功能是一样,但是我的体验不一样,我可以start
启动雨刮时让雨刮的速度更快一些,fast
的时候慢一些。
同一个方法拥有不同的实现。
class Wiper {
//启动雨刮器
start() {}
//关闭雨刮器
stop() {}
//快速档位
fast() {}
}
//标准雨刮器
class MyWiper extends Wiper {
//启动雨刮器
start() {
console.log('启动雨刮器,每秒1次');
}
//关闭雨刮器
stop() {
console.log('停止雨刮器');
}
//快速档位
fast() {
console.log('启动雨刮器,每秒2次');
}
}
//极速雨刮器
class FastWiper extends Wiper {
//启动雨刮器
start() {
console.log('启动雨刮器,每秒3次');
}
//关闭雨刮器
stop() {
console.log('停止雨刮器');
}
//快速档位
fast() {
console.log('启动雨刮器,每秒5次');
}
}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知道js是可以实现面向对象语言所需要的功能,所以js的确确一门正宗的面向对象语言,只流派不同。上面的疑问就可以解除了。
小结
面向对象可以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编程思维,一方面是编程语言。
什么是设计模式
可以理解为代码界考试的标准答案,是先辈程序员针对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大家公认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解决编程里某类问题的通用模板,总结出来就是设计模式。
但是设计模式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它适用于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对于面向过程语言,谈论设计模式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有23种设计模式,前端不一定全部用的到,有些模式js也不一定能很好的表达,所以不要强行去学,而是要理解它的思维模式。
版权申明
本文系作者 @木灵鱼儿 原创发布在木灵鱼儿 - 有梦就能远航站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行为模式:职责链模式
简介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于是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举个例子,小明因为感冒需要请假,此时它的需要请3天,但是他的小组长只有1天的允许权限,小组长的领导项目经理有2天的权限,而能允许3天的只有老板,但是小明是新员工,所以它只能一步步的问,直到问到老板才成功请到了假期。但是如果小明的公司更大,那么它的审批流程就可能会更加复杂,如果人事流通了,说不定还得重新问一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方便一点呢?于是就有了职责链模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申请表单,只要有领导在职...

行为模式:策略模式
简介策略模式: 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简单点来说就是,我现在有10个算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算法,一般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这样的话就跟状态模式一样,后续新增的算法和状态判断又得套一层if判断,这样的话代码的可读性就下降,且维护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来看个代码例子:function calc(type: number, a: number, b: ...
行为模式:状态模式
简介状态模式: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平时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对象中会判断一个“状态”的不同,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函数之类的调用),常见的做法就是if else或者switch这种判断方式,当我们一个状态有多种形式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if else语句,这就不好维护了,如果每次新增一种状态,就得改动一次该对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开闭原则。而状态模式是将每种状态的处理都单独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源对象进行组合使用,状态对象会持有源对象,当状态A发生改变时,会调用持有的源对象的设置状态方法,将...

行为模式:解释器模式(太难了,不一定正确)
简介解释器模式: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因为是自定义的语言,所以它的语法表示肯定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必须使用空格分割这种要求,或者使用其他特殊的字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不是说随便写个句子就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博客编辑文章语言是markdown,而文法就是md中的各种语法,比如## 我是2级标题;这个就表示h2标签,这个规则就是文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语法,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将各种文法组成的句子转换成html标签。文法:用于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解释器会将解释的语言生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

行为模式:备忘录模式
简介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历史记录的方式,在ps中,每次操作的记录都会进行一次记录,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回退到哪条记录,而备忘录模式,是一种能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可以通过方法获取到之前保存的内部状态数据,从而进行恢复。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需要设计好需要记录的状态数据,然后通过谁去保存,谁去控制保存的数据,谁去主动进行创建备忘录数据和读取备忘录数据。所以他会有三个角色:备忘录角色:专门存储内部状态数据的类,这个类的实例被管理者管理,被发起者...

行为模式:中介者模式
简介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我们来举个例子:机场的飞机降落起飞,都是需要通过塔台进行调度的,如果没有塔台的调度,5架飞机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确认,以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一定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他们此时的关系网络。每一架飞机都要和其他4架飞机进行沟通通讯,如果这个关系网放在代码上去实现,这是非常难看的,这代码神仙看了都得摇头。而中介者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网状的关系,通过增加一个中介对象,大家都通过中介对象进行通信,从而将飞机1对4的情况转为1对1的...

行为模式:观察者模式
简介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而我们前端vue的响应式原理其实就是观察者模式的实现,只不过他是完全解耦的发布订阅者模式;和基础的观察者模式实现上会有不同,原理都是一样的。观察者模式是为了将重要的部分与辅助部分进行解耦,我们举个例子:在前端中,我们的滚动条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监听了scroll事件,并在回调函数中处理了一条特殊操作,比如根据滚动的距离操作header元素显隐。此时这个代码量很少,我们知道scroll事件是不建议监听太多的,...
行为模式:迭代器模式
简介迭代器模式: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简单来说就是再程序设计中,对于一些自定义的数据结构对象,比如链表啊,或者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对象,他们的遍历方法通常会写在数据结构的类中,也就是说数据和遍历的方法是写在同一个类里面。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因为如果要改动遍历的方法,就必须改动源数据,这违背了开闭原则。既然遍历的方法不能写在数据类中,那么将遍历的方法让客户实现不就好了,但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交由客户去写,第一是会暴露很多不必要的属性给客户,第二是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负担。而迭代器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迭代器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角色...
行为模式:访问者模式
简介访问者模式: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有一点点抽象,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写好一个类之后,这个类就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了(只要需求不改),这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类结构不变但操作处理逻辑易变的问题,把对数据的操作都封装到访问者类中,我们只需要调用不同的访问者,而无需改变改变结构类,实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操作作为扩展分离出去, 这些扩展的功能可能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情况,于是...
行为模式:命令模式
简介命令模式是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饭店,共有五个厨师:A,B,C,D,E;每个厨师都会做不同的菜,但是我没有菜单,于是客人就必须知道我有几个厨师,他们分别会做什么菜,于是就会产生下面这些情况:客人1想吃青椒炒蛋,于是问了好几个厨师才知道C厨师会做,于是它通知C厨师做青椒炒蛋客人2想吃冒菜,于是他也问了好几个厨师,找到E厨师制作...更多你会发现客人与厨师耦合度非常之高,这显然不利于饭店的发展,然后我们想一下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每个饭店都...